走进西部之七在西安交通大学,听到一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该校一位老教授,抱着“西部不富则中国不强”的信念,第一批随校从上海来到西安,几十年来在电机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临终时,他的枕边还放着一本维吾尔语教材,梦想着有朝一日还能到西部去……
40年前,一大批热血沸腾的知识青年来到大西北,奏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序曲。40年后的今天,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知识界为之兴奋,抓住机遇,大展宏图。
中科院兰州分院成立时,任务就是探明、开发大西北丰富的资源。40多年来,该院相继取得了20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重要成果600多项,成为西部地区实力最强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之一。
目前兰州分院正在组织力量,对“西北公路建设工程地质问题与新材料开发”、“国家西部油气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一批事关西部开发的重大课题进行攻关。
虽然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但兰州分院却风景这边独好。分院党组书记何易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院依靠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才来此创业,40岁以下高职、35岁以下副高的人数达到200多位。这些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正在成为开发西部的科技中坚力量。
对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达凤全研究员来说,没有比西部大开发更能牵动他的心了。他长期从事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近一段时间,他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课题调研、访问交流、讲演授课,其内容总离不开西部大开发这个主题。他说,知识分子要有历史责任感,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事关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一定要热情投入,积极参与。
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刚刚吹来,今年1月,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就和四川大学联手设立了全国第一家西部开发研究院。一批知识分子立即投身其中,他们在各方的支持下,迅速获得《长江上游城乡关系研究》、《退耕还林农民补偿政策研究》、《中小企业在西部开发中机制创新研究》等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们还与有关部门配合,承担起《四川省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四川大开发中人才战略研究》及一批四川省“十五”规划调研课题。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邓玲教授认为,许多重大攻关课题获得支持并很快启动,许多研究成果得以迅速转化,这的确是西部知识界发挥才智的历史性机遇。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地处陕西杨陵,是中科院设在西部的第一个研究所,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高原飞播造林、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长期在此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研究员说:“目前本所正处于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国家相关项目很多,机遇难得,这里的科技人员个个都憋着一股劲,想干出一番事业。”
山仑认为,该所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重大问题,如大面积造林种草后,水资源有多大的承载力?可能产生怎样的水文效应?退耕还林与农业结构调整如何结合?造林种草的效益如何监测?这些难题的解决将会对实际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族的智慧与不懈努力。知识界必须思想先行、科研先行、成果先行,积极献计献策,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与建议,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达凤全严肃地对记者说。
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处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邓玲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西部各地政府不能过分注重引进人才而忽视本地人才的作用,由于引进人才的成本很高,可以重点在一些稀缺人才的引进上下功夫,并采用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邓玲教授也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她曾在国外潜心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深感国内创新教育的落后,1997年3月给中央领导写信,提出《关于重视与加强创新教育的建议》。接着她又编写了《创新原理与方法》一书。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个座谈会上,与会的每位专家教授都拿出了自己的好几个关于西部大开发方面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们情真意切的言语,无不流露出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己才智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
(执笔:高建进)